top of page
Home: Welcome
Home: Blog2
  • 作家相片ibestiz便宜機票達人

必去!山西遊覽第一站——“晉善晉美”的晉祠

晉祠集自然山水與古建園林、雕塑、碑刻、古樹名木於一體,以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著稱於世。

晉祠的佈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婆娑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林徽因

他是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也是中國唯一一處從宋至民國建築類型和序列均完整的建築群,對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祠廟園林、建築雕塑、詩文碑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61年,晉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晉祠歷史悠久,創建年代不詳,最早可見晉祠的記載為1500餘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註》。

△清道光《太原縣志》上的晉祠地圖局部

在歷史上,晉祠歷經多次修葺和擴建,形成了如今的規模。現今晉祠博物館占地187畝,坐落在占地面積3000餘畝的晉祠公園內。

01晉祠的由來與“剪桐封弟”的典故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唐叔虞而建,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

周武王滅殷之後不久因病去世,其長子姬誦繼位,為周成王。成王繼位之初,唐國發生叛亂,周公平叛滅掉唐國。有一次,成王拿起一片梧桐樹葉,剪成玉圭的形狀拿給叔虞說:“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吧!”史官將成王的話記錄下來,提醒成王“天子無戲言”,周成王便將叔虞封為唐國諸侯,人們自此稱他為唐叔虞。這便是“剪桐封弟”的由來。

唐叔虞到唐國以後,組織老百姓興修水利、開墾農田。唐國百姓從此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唐叔虞也因此在唐國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王位,將唐國改稱晉國,在晉水源頭建造了祠堂紀念唐叔虞。祠堂一直名為唐叔虞祠,直至北魏改稱晉王祠,簡稱晉祠。

02水鏡臺

晉祠的整體平面佈局十分有序。從大門起到聖母殿是晉祠的中間部分,在這條中軸線上佈置著晉祠的主要建築群。

△水鏡臺

走進晉祠博物館大門,迎面第一座建築即為水鏡臺。“水鏡臺”出自《前漢書·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之句,意為中間是非盡人皆知。清代補建的西側卷棚上懸正額“水鏡臺”,是清乾隆翰林、名書法家、晉祠人楊二酉所題,以秀麗著稱,被譽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

水鏡臺是明清時期的建築,集中國古建築中樓、臺、殿、閣於一體,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是難得的藝術佳作。

在晉祠的傳統習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賽社和祭聖母等活動,作為迎神賽社的重要內容,酬神演戲都會在水鏡臺進行。

03智伯渠

沿水鏡臺向裡走,便是智伯渠。

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是晉水四渠中的主渠。

春秋末年,晉國實力日漸衰弱,六卿中的智伯倚仗自己的地位,要求韓、趙、魏三家向他各獻采邑百裡。趙卿斷然拒絕,智伯便強迫韓、魏兩家與自己一同攻打趙氏。然而,智伯連續攻打數月都沒能攻下晉陽城,怒而引汾水、晉水灌晉陽城。在此危急關頭,趙卿秘密出城,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倒戈。三家歃血為盟,裡應外合倒灌智伯渠,消滅智伯,並瓜分晉國。這便是歷史上“三家分晉”,山西被稱為“三晉”也由此而來。

04金人臺

跨過智伯渠上的會仙橋,便是金人臺。

臺為方形,中間建有一明代琉璃小閣,在古代用於擺放祭品。

四隅各有一尊高約兩米的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故稱金人臺。

除東北隅一尊為民國二年補鑄,工藝水平較為一般;其餘三尊均為北宋鑄造,其中西南隅位鐵人鋥亮不銹,威風凜凜,是鑄造藝術中的精品。

專家考證,鑄鐵中有鉻和鎳的合金成分,為北宋時期的“不銹鋼”,在材料選配上尤為費心。

05對越坊

在金人臺背後有牌坊一座,稱對越坊,是中軸線通向聖母殿的必經之路。

對越坊屬功德坊,建於明朝萬歷四年(1576年)。“對越”二字出自《詩經·周頌·清廟》“秉文之德,對越在天”。“對”為報答,“越”為宣揚,意為報答宣揚祖先的高尚功德。

相傳為萬歷年間太原縣舉人高應元所建。他親筆題寫“對越”匾,宣揚報答聖母邑薑的神靈庇佑之功,也暗喻對父母祖先積德行善的頌揚之意。

“對越”匾為晉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譽為雄奇之匾。

06獻殿

獻殿在對越坊以西,創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舊時舉行隆重祭祀活動、擺放祭品的地方。

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為單簷歇山頂建築。殿之四周均無墻壁,只安直棱柵欄,顯得疏朗利落,既是一座莊重的大殿,又似一座清敞的涼亭。

在夏季,直棱柵欄的設計起到了良好的通風效果,使得整個大殿更顯清涼,從而延長祭品的保存時間。晉祠的這座獻殿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最早的一座獻殿,亦是唯一一座殿與亭相結合的古建築。1955年,獻殿使用原材料進行翻修,但仍然保持金代建築的特點,是晉祠的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07魚沼飛梁

穿過獻殿,便可見魚沼飛梁,這是進入聖母殿的主要通道,似為祭祀儀式而設。

△《穿墻破壁》臺灣建築師李乾朗

魚沼是晉水三大泉源之一,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又因沼內多魚,故名魚沼。所謂“飛梁”,古人有“架橋為虛,若飛也”、“飛梁石磴,凌跨水道”的說法。橋面呈十字形,前後分別與獻殿和聖母殿相接。

飛梁的創建年代已不可考,聖母殿和魚沼飛梁地基為一整體,聖母殿為北宋修建,所以魚沼飛梁至晚在北宋時期已存在。

這種結構奇特的十字形橋梁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的實物孤例,是研究我國古代橋梁建築的重要實物,被譽為最早的立交橋雛形。梁思成曾評價道:“此式石築橋,在古畫中偶見,實物僅此一例,洵為可貴。”是晉祠的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08聖母殿

跨過魚沼飛梁,西側便是壯麗而雄偉的聖母殿。

聖母殿背靠懸甕山,前俯魚沼飛梁,在晉祠中處於獨冠中居的地位。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是晉祠現存建築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築。這裡原是供奉唐叔虞的殿堂,宋天聖年間改奉聖母於此,遂成為奉祀周武王之後,周成王、唐叔虞之母,薑太公之女邑薑的殿堂。

大殿為重簷歇山頂,四周有圍廊。這種四周圍廊的做法被稱為“副階周匝”,而聖母殿的副階周匝是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築中最早的實例,比《營造法式》早近一百年。

△聖母殿,攝影師@蘇李歡 星球研究所

請橫屏觀看

聖母殿莊嚴古樸,氣勢恢宏,形制、規格和構造方法都是我國宋代建築的典范,是我國建築發展由唐至宋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建築發展的重要實物資料。聖母殿與獻殿和魚沼飛梁一起,被稱為“晉祠三寶”。

聖母殿廊柱上盤繞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是我國現存唯一的木雕盤龍柱。八條盤龍各抱一根大柱,一派生機。現存的盤龍一般多刻在石柱上,但晉祠盤龍非常獨特,為榫卯結構嵌套,保存完好,其工藝之精,為時代高超的藝術創造性之代表作。

聖母殿內還完整地保存了北宋時期的彩繪泥塑像,包括主像1尊,侍從像42尊,是我國唯一反映宋代宮廷生活的寫實作品。

主像聖母端坐鳳椅,宛若坐鎮皇宮,臨朝聽政,服裝色彩穩重和諧,整體形象雍容華貴。聖母兩旁站立42尊男女侍從,各有專職,身份、性格、形象都極其生動。侍從根據宋代宮廷中的六尚制度依次排列,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書,分別掌管梳妝、起居、飲食、灑掃、樂舞、印章文墨方面的事務。

這些塑像為真人比例大小,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年齡和性格,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清晰地映現了北宋時代的宮廷生活。這組侍女像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呈現出極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在我國雕塑史和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難老泉、周柏一起被譽為“晉祠三絕”。

09周柏

在聖母殿的北側(右側),有一棵臥龍柏,相傳為西周時所植,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

柏樹原為兩棵,故名“齊年柏”,在清道光年間被砍伐。現存的一棵經碳十四測定,其樹齡已有2600-2990年。今日的周柏依然蒼勁挺拔,被譽為“晉祠三絕”之一。

10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在與中軸線平行的北側(右側)一線、聖母殿的東北。

唐叔虞祠是一座獨立的前後院祠堂建築。晉祠最初是紀念晉國侯唐叔虞的祠堂,唐叔虞祠應是祠內最早的建築。關於唐叔虞祠的建築位置,歷來很有爭議,有一種說法是最初的唐叔虞祠坐落在現今聖母殿的位置上。現存唐叔虞祠是北宋時期重建的祠堂,其建築風格和人物塑像的建造方式均為宋朝手法。

△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享殿內元代樂伎彩塑,原為太原關王廟寢宮內造像,公元1961年移置於晉祠保存。樂伎分東西兩列,每列7尊,共14尊。每列前為侏儒引領,每列末為祭祀官吏,中間5尊為樂伎。手執手鼓、板鼓、鐃、鈸、雲鑼之類打擊樂的為一列,手執琴、箏、琵琶、胡弦等弦樂器的為一列,都在作敲擊和演奏狀……這種極富社會生活氣息的元代歷史人物彩塑,堪稱全國孤例。

▲一列手執手鼓、板鼓、鐃、鈸、雲鑼之類打擊樂

▲一列手執手執琴、箏、琵琶、胡弦等弦樂器

11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唐叔虞祠東側,分前後兩進院,其中前院中殿供奉關帝。

關公一般為紅臉,而晉祠中的關公塑為金臉。這是因為北宋以後,統治者利用民眾對關羽崇拜為關羽封官,來教化百姓,以維護其封建統治。古有封官貼金之說,因此晉祠的關公塑為金臉。

殿內還保存了清代早期壁畫80餘幅,是根據《三國演義》中關羽的生平故事所描繪的,是較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墻上可見大字報的痕跡,這也是這三面壁畫保存完好的原因。

12唐太宗碑

在唐叔虞祠廟門外東側和關帝廟門外西側之間,有一座唐碑亭,又名“貞觀寶翰亭”。此亭是為保護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二十年(646年)所撰並書的《晉祠之銘並序》一碑而建的。

據史載,在晉陽起兵之前,太原太守李淵來到晉祠中向唐叔虞像進行祈禱,大舉義兵,一發而李氏遂有天下。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東征高麗的返程中來到晉陽,祭拜唐叔虞。次年,為報神恩,李世民親自撰稿並題寫《晉祠之銘並序》,並親書之於石,是為帝業功成還願之作。

《晉祠之銘並序》碑為唐太宗李世民“禦制禦書”,碑首左右雕螭首一對,中間為飛白體額書“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 碑題、銘、序共一千二百字。晉祠碑是溶史學、文學、書法於一爐的豐碑巨碣。

▲《晉祠銘》原碑局部

▲《晉祠銘》原碑局部

這篇銘文文辭華麗,氣勢很大,以政論和抒情相結合,通過歌頌宗周政治和唐叔建國的政策,著力宣揚李唐王朝文治武功,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李世民模仿王羲之的行書風格,開創行書上碑的先河,是書法藝術珍品和稀世之寶,被譽為“南有蘭亭序,北有晉祠銘”。

▲ 《晉祠之銘並序》拓片

13難老泉

至中軸線南側(左側),有一座難老泉。

泉水恒溫,泉水晝夜湧出,長流不息,被譽為“晉陽第一泉”。上有一八角攢尖頂亭,始建於北齊天寶年間(550-559年),現存難老泉亭為明嘉靖年間重建,但間架結構依然保留著北齊風格。

難老泉亭中掛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傅山先生題寫的“難老”匾,為晉祠三名匾之一,被譽為是神奇之筆。

14奉聖禪寺及舍利生生塔

奉聖禪寺位於晉祠景區的南端,全稱十方奉聖禪寺,初建於唐武德年間,原為開國功臣尉遲恭別墅,後尉遲恭受佛教影響,將其改為梵剎。

舍利生生塔與奉聖寺緊鄰,位於寺北側浮屠院內。此塔創建於隋文帝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為樓閣式磚塔。清代重建此塔時,發現塔基下石匣內有一銀函,函內金瓶有許多舍利子。然而據記載,隋開皇間僅敕一粒舍利子於晉陽。舍利子由一粒變為千百粒,是“佛門有靈,生生不竭”,故新建之塔命名為“舍利生生塔”。

部分圖片來源:微博銀色-Autumn《北宋建築代表作:晉祠·聖母殿》《中國唯一的殿亭結合建築:太原晉祠獻殿》清航;《穿越千年時光,沉醉晉祠之美》; 網路;

9 次查看0 則留言
Home: Instagram
Home: Abou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