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ome: Welcome
Home: Blog2
  • 作家相片ibestiz便宜機票達人

峭壁上佛國——感悟世間萬般變幻的天水麥積山石窟

乘坐火車到達天水火車站,10時坐上天水火車站至麥積山景區的34路公交車,票價5元。約35分鐘就到了麥積山風景區。

門票70元,另加10元景區交通費。購票處乘電瓶車數公里,才是真正的景區門口了。

沿公路再步行幾百米,兩旁跟國內所有景區一樣,擺地攤設點,叫賣各種小玩意,像個小市場。

中國有四大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被稱為“世界藝術寶庫”;大同雲岡石窟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洛陽龍門石窟被稱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麥積山石窟則被稱為“東方雕塑館”。

麥積山因為其精美的泥塑藝術出類拔萃,聞名於國內外。

麥積山石窟保存了從北魏以來的數以千計的精美塑像,大的高達十五六米,小的僅二十多厘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而且四大石窟中,以麥積山石窟周圍的風景最為秀麗。樹木繁盛,野花鮮艷,在山頂可見重疊嶂,雲霧飄繞,構成著名風景“麥積煙雨”。

特別值得慶幸的是,近代西方那些所謂探險家,將目光死死盯在雲岡、龍門和敦煌莫高窟而大肆盜掠時,竟沒人發現隴上還有這樣一座大型石窟。

麥積山大多數石窟是由當地的一般官吏和百姓捐資所開鑿的。正因為它的“民辦”,所以便帶有更多的民族化、世俗化的傾向,專家們因此將其稱為“民間石窟”。

唐開元年間,天水地區一場大地震把麥積山中間那部分石窟生生震得垮塌崩落,所以餘存到現在的石窟分為東崖、西崖兩部分。

到了麥積山石窟入口處,即可見東崖大佛。

麥積山石窟遊覽線路,是從東崖開始的。

東崖遊覽路線基本是由低到高,依次觀賞東崖大佛,下、中、上七佛閣等。

麥積山石窟其中部分重要或精品的石窟,是加了門鎖的特窟,要另外付錢才能進去參觀。

麥積山石窟歷史悠久,這些特窟更是精華中的絕品,介紹其中一個窟室的真實故事。

南北朝時,北魏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但公元534年至535年,北魏權臣高歡、宇文泰分別在洛陽、長安擁立元善見、元寶炬為皇帝。

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互相攻打,戰爭不斷,其中東魏實力勝於西魏。

西魏皇帝元寶炬與皇後乙弗氏非常恩愛,兩人共生育12個孩子,可是只存活太子元欽和元戍兩個孩子。當時西面的柔然不斷侵襲,可西魏對東面東魏進攻已經應付不暇,非常吃力,根本無力分兵對付柔然,只好采取“和親”手段。

元寶炬揮淚將為人仁慈大度、賢淑美麗的皇後乙弗氏廢去,迎娶柔然公主為後。乙弗氏雖移居別宮,並出家為尼,但柔然公主仍心懷猜忌,元寶炬只得讓乙弗氏離開京城。

元寶炬任命小兒子元戍為武都王兼秦州刺史,讓乙弗氏跟隨元戍到秦州(天水)居住。考慮元戍僅十歲出頭,無論管理政務還是照顧母親(乙弗氏)都無法承擔,因此,元寶炬將最親信的大臣黃門侍郎蘇亮降級任命為秦州司馬,實際上是將乙弗氏及元戍交給蘇亮照顧。特別囑咐交代蘇亮“黃門侍郎豈可為秦州司馬,以愛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為恨”。元寶炬還派密使告知乙弗氏,要她蓄發,以待時機重返長安,再續前緣。

不料,柔然公主做了兩年皇後,就因難產而死。柔然聲稱公主是被乙弗氏暗害的,以此為由,興兵大舉進犯。元寶炬無力抗衡,千般無奈萬般悲憤,只得下旨賜死乙弗氏。乙弗氏對傳旨使者揮淚說,請轉告陛下,以我的死換來天下安寧,我心甘情願,毫無怨恨。隨即懸梁自盡,年僅31歲。

元戍把母親“鑿麥積山崖為龕而葬”,這個葬窟就是麥積山43號窟,又仿制母親形象塑造一座佛像,時時供奉以寄托哀思,這是麥積山44號窟。


上圖中間右側拱形門廊就是乙弗氏窟室

乙弗氏的43、44號石窟就是加了門鎖的特窟,下次,如果俺有機會再去,一定要去特窟看看。

我到了麥積山那時,沒有做過什麼功課,對石窟具體內容基本空白,順著景區規定的路線走了一遍,完全被麥積山石窟精美的泥塑折服,真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

特別提下,麥積山景區石窟入口處瑞應寺附近有個小書店,我挑選了本董廣強老師寫的《絕壁上的佛國》。這本書詳盡地介紹了麥積山石窟的歷史以及泥塑、雕像、壁畫藝術的博大精美。

我旅行回來後通覽一遍,又按遊覽過的路線查看當時拍的相片,方識得幾個重要石窟及其來歷。


第13窟東崖大佛

東崖大佛赫然就在頭頂之上。這是麥積山石窟中最大的露天造像,仿佛以整座崖壁為佛龕,高高在上,氣勢宏偉,觀照大千,俯視著前來朝聖的“蕓蕓眾生”。

這組隋代開鑿的“東崖大佛”編號為第13窟,釋迦牟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共一佛二菩薩,中間的釋迦牟尼高約17米,兩側的文殊、普賢菩薩高約13米,懸立在露天的崖壁上,面帶祥瑞之氣。

據說石像原藏於石窟中,後來由於唐代地震,石窟外壁被震塌,於是便成了“露天大佛”。


第37窟

都說畫畫,最難畫的是手,左側菩薩修長的雙手輕輕地交放胸前,雙手似乎柔若無骨,神情之中既有佛國人物的虔誠,又有一種人間少女的嫵媚之情,是隋代的代表作品。

沿著棧道,麥積山許多洞窟門窗緊鎖,有的遊客扒窗戶往裡窺視。

“東方三聖”,寄托了信眾對東方凈琉璃世界的向往。


第9窟中七佛閣

七佛指過去七佛,依次為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拘樓孫佛、拘那舍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中七佛閣開鑿於北周,一字排開七個佛龕。

龕內佛像上方壁畫色彩艷麗,有迦樓羅形象。迦樓羅為鳥翅人面、尖嘴鳥爪,也叫“金翅鳥”。原來是以龍為食,後被釋迦牟尼收為護法,常在佛的背光之上護衛佛法。

佛像的手都有手印,代表著不同含義。這尊佛雙手分別金剛拳,再將右拳握左手食指於胸前,施展的是“智拳印”,表示消滅無明煩惱,能得佛智慧。


看這手勢,這個佛像應該是左手施展與願印,右手作無畏印。

與願印,表示佛菩薩能滿足眾生願望,使眾生所祈求之願都能實現。由於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往往和佛祖施無畏印配合。無畏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為無畏印。


麥積山石窟中的番僧

摩訶迦葉尊者是個蕃僧,這可是佛陀的首席弟子。


03窟千佛廊


04窟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

上七佛閣(散花樓)位於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並排開列著七間寶帳形佛龕,每個佛龕中的主座上坐著一位主佛,兩側站立著弟子、菩薩數位,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龕頂上繪滿了彩色的壁畫。七間佛龕中的七尊主佛皆是寶相莊嚴,面容慈悲,只是每尊佛像的發式、表情、手印、坐姿、袈裟各有不同。

應該也是右手無畏印左手與願印組合。

中間的洞窟門匾上寫著“是無等等”4個大字,那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一句佛門揭語。是無等等也可感悟為:是與無是對立的,在佛看來是相等的,不管是有還是無,沒有區別。

“是無等等”,要用一種平常心對待生活,榮辱得失之間要有一種豁達超然的境界,達到心靈世界的平靜、寧和。

散花樓崖閣兩端各站立著一尊宋塑身高4.2米、造型誇張的金剛力士,上身袒露、腰圍戰裙、骨骼健壯、肌肉突起、眼若銅鈴、氣勢逼人,手執金剛寶杵、怒視前方、闊口大張、造型強悍誇張。塑作技藝十分高超,是金剛力士之中的傑作。


天龍八部護法

散花樓是七間八柱宮殿式洞窟,每個佛龕之間的柱子上都有一尊石胎泥塑護法像,共計八身,這就是鼎鼎有名的“天龍八部”,即天、龍、夜叉和惡鬼形象。

散花樓內的各種精美泥塑佛像

散花樓始鑿於北周,為單簷廡殿式窟頂,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仿宮殿式石窟。傳說以前人們來這裡頂禮膜拜時,會撒一把花瓣,如果是虔誠的人,花瓣就會一直飛到天上。其實這是由於懸崖氣流上升的作用,使撒下的花瓣或紙片向天上飛舞,就像飛天散花一樣,也就被人們叫做散花樓了。


散花樓頂壁畫。

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是05窟,俗稱:牛兒堂。


鳩魔首羅天

牛兒堂中龕外右側塑一天王像(鳩魔首羅天),身穿鎧甲,兩眼圓睜,神情威嚴,腳采一臥的小牛犢背上,臥牛昂首屈膝,掙紮欲起,姿態極其生動。這就是《玉堂閑話》中所謂的“金蹄銀角兒”。該窟因此也稱“牛兒堂”。

由於年代久遠,泥塑有點傾斜了,現在鳩魔首羅天作了加固,腳踩的牛犢加木柵欄保護。拍攝時還不知道這天王腳下木柵欄裡有個主角——牛兒,沒拍到。

在牛兒堂西端石頭間,有個可容一人通過,約10米的小隧道,門頂刻有:“小有洞天”四個字。


散花樓與牛兒堂石頭之間鑿出了石通道——“小有洞天”

原先散花樓與牛兒堂並不相通,必須人猿般靠鐵鏈蕩過去,落在牛兒堂。相傳在明朝古歷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個州官,遊麥積山廟會,一時興起,想從七佛閣的擺渡鐵鏈上,用鷂子翻身的縱躍姿勢,遊蕩到牛兒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當他站穩在牛兒堂,定睛向下觀看,只見懸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螞蟻,頓時頭暈目眩,腿軟抖戰,再也不敢邁步了。眾衙役只得火速請來一群石匠鑿開了一個小洞,州官才從洞裡爬了過來,至今當地還有“鷂子翻身,牛兒堂”的說法。

仔細察看,有尊佛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俺見後,可謂是感觸良多呀。

世間事千萬萬,其實不必都睜眼睛,有些事不妨閉閉眼。

牛兒堂過去就是西崖了,現在東、西崖之間修築了天梯相通。

陡峭的懸崖,有恐高癥的慎上。

這裡也有天龍八部。

麥積山西崖也有三尊大佛。西崖三佛雖然沒有東崖三佛大,但塑像的時間卻早了近一百年,是北魏開鑿,北宋重塑的。


第98窟,西崖大佛,3缺1。

在東崖大佛沒開鑿之前,這西崖三佛是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引人註目的景觀,有一種佛既是山,山既是佛的雄渾氣勢。虔誠的善男信女在很遠的地方看見了這三尊引領他們去極樂世界的大佛,尊敬和歡喜之情便油然而生。

西崖三佛是“西方三聖”,分別是中間的阿彌陀佛,左邊的觀音菩薩和右邊的大勢至菩薩。1982年對西崖三佛維修時,為了展現佛像塑造的工藝過程,右側的大勢至菩薩並沒有修復,而是保留了原來殘損的模樣。從照片可以看出,裸露的內部是原鑿石胎,以及北宋重修時為加固泥塑而附加的一根根木樁和樁孔。

三尊造像為西方三聖,主尊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高約13米,兩側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高約9米。主尊右側的菩薩像已經風化,只能看到內部的石胎。石胎之上木樁是北宋時候工匠們重塑大佛時留下的,其目的是為了減輕泥層的重量。

在一佛二菩薩的造像組合中,阿彌陀佛與左右脅侍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被稱為“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作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者,寄托了佛教徒對未來世的希望。藥師佛與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組成的“東方三聖”,寄托了信眾對東方凈琉璃世界的向往。

西崖大佛,也是在山崖之中。

下了西崖,就是麥積山石窟出口處。

再見,天水麥積山石窟!

有機會定再來遊賞,仔細端詳,感悟世間的萬般變幻。

1 次查看0 則留言
Home: Instagram
Home: About
bottom of page